關稅戰陰影下 如何打造更具韌性活力的供應鏈 |
“打造更具韌性,更有活力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符合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面對美濫施關稅帶來的供應鏈風險,全球工商界期盼深化合作“強鏈固鏈”,越來越多的企業轉向智能供應鏈以增強韌性。“數字智能正在重塑全球貿易格局”。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關稅戰烽煙再起,這次被迫迎戰美國“關稅大棒”的是歐洲。5月2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計劃對歐盟輸美商品加征50%關稅,且歐洲企業若想避免高額關稅,唯有在美設廠。 5月22日,中國丹麥商會全國創始會長李曦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加征關稅對眾多企業造成巨大沖擊,最終這些成本會轉嫁到美國消費者身上。” “不確定性是我們做生意最難的。”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表示,最近美國引起的貿易戰,不僅針對中國,還將全球“游戲規則”都改變了。所謂的“對等關稅”令全世界的國家無所適從。未來關稅的走向充滿不確定性。 面對全球貿易不確定性持續上升,通過數字智能賦能產業鏈供應鏈既被認為是一些眼下難題的“新解法”,也是企業“謀長遠”的必然選擇。 5月22日,以“擁抱數智時代,攜手共同發展”為主題的2025年全球貿易投資促進峰會在北京舉行。在全球跨國貿易投資低迷的情況下,這場峰會的參與人數創下歷屆之最,在動蕩的世界中,全球工商界希望在中國找到更多確定性。 70余年前,英國48家集團主席杰克·佩里的祖父所率領的英國工商代表團突破“封鎖”,與中國簽訂了上千萬英鎊的貿易協定,堅定地開啟雙方貿易的“破冰”之旅。如今,英國企業向往更安全穩定的關系,杰克·佩里更關注如何擁抱未來,他的選項依然是堅定地“擁抱中國”。 智能供應鏈:關稅戰下的破局之策 面對關稅戰帶來的供應鏈風險,企業選擇轉向智能供應鏈以增強韌性。 中信集團董事長奚國華表示,近年來,以AI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風起云涌,生成式AI深度鏈接,賦能萬物,重塑各經濟體比較優勢,重構貿易投資形態,為全球經貿合作開辟了廣闊空間,為世界經濟增長筑牢了堅實支撐。 “在數字時代,數字化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必答題。”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數字官、瀘州老窖國際發展(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蘇王輝表示,在國際貿易的數字化轉型方面,瀘州老窖進行了多種嘗試。其中,依托區塊鏈技術,其產品都有了“身份證”,實現了產品全生命周期可溯源。這也使其產品的報關效率大幅提升,從7天縮至8個小時,供應鏈效率明顯提升。 這只是中國傳統企業在智能供應鏈方面的一個小嘗試,更多中國企業在這方面走得更遠。智能供應鏈是基于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AI等新一代數字技術手段,以數據為驅動,以價值創造為導向,對產業供應鏈進行整體規劃和運作管理的新型供應鏈。 跨國企業也在持續推進智能供應鏈建設。 “本土化正在強勁地發展。”這是中國德國商會會長霍飛明在全球貿易壁壘加劇下看到的一個積極變化,中國德國商會75%的成員公司關注本土化發展,這些企業的本土化率已經達到75%-100%,且仍在推動本土化發展。一些德國企業已經進入了“本土化3.0”階段,即建立了一個新的供應鏈系統——智能供應鏈,一個由AI驅動的供應鏈。 當前,企業將安全設為投資優先的目標。霍飛明談到,幾年之前,智能供應鏈就已經開始起作用了,如何正確地使用它,關系到能否長期保證企業投資的安全性。 “****做法就是合作。”霍飛明認為,德國企業需要締結合作伙伴關系,合作方向不僅是產品制造,更多的是提升合作水平,AI、數字孿生、無人駕駛等新技術領域都是可以合作的“藍海”。對于未來的投資貿易,企業需要掌握三點:一是締結合作伙伴關系;二是推動智慧發展,這要得益于年輕人才;三是要了解市場,增加企業和市場的匹配度。 物流是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紐帶,在現代的產業鏈供應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不少國家正在加快智能物流建設。 “當我在中國參觀訪問的時候,(物流)倉庫真的很先進,自動化(程度)真的是令人難以置信。”杰克·佩里談到,當下,英國倫敦的物流行業比較落后。他希望,一些英國企業可以進一步提高自動化水平。“AI時代,大家齊心協力,就可以找到解決方案。” AI技術已深度滲透到貿易的全鏈條,智能供應鏈正在逐步建設。 世界貿易中心協會理事會副主席梅內塞斯指出,在傳統的進出口方面,從設計、生產、包裝、運輸到“最后一公里”交付的整個產品周期,每一個環節都可以使用AI。AI還在滲透中,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讓技術之光“照亮”中小微企業 中小企業因資源稟賦有限,它們的抗風險能力較弱且應對手段更為有限,亟須通過數字化轉型,融入智能供應鏈體系。 李曦萌關注到,面對美國濫施關稅,大型企業可以將生產基地轉移至成本更低的地方,然而,小企業很難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快速應變。 在馬來西亞,大多數企業都是中小企業。馬來西亞-中國商務理事會主席盧成全希望探討,如何幫助馬來西亞利用中國的投資,尤其利用中國的基礎設施、供應鏈、產業鏈等,引領馬來西亞企業走向價值鏈的更上游。 國際中小企業理事會主席金基燦指出,中小微企業提供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就業崗位,然而,它們進入國際市場的渠道依然有限。他呼吁,從以人為本的創業、貿易發展與標準合作3個關鍵詞出發,塑造一個有韌性、更包容的全球中小微企業的未來,這對中小企業來說至關重要。 在他的設想中,非洲的工匠可以利用區塊鏈實現原材料采購的透明化;亞洲的農民通過人工智能掌握市場預測;拉美的初創企業家依靠云端合規工具開展出口業務…… “數字智能正在重塑全球貿易格局。”金基燦也關注到,借助智能電商平臺、AI驅動的實時物流追蹤等新型工具,中小微企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接入全球價值鏈。如何讓這些企業也能公平地接入數字基礎設施獲取數據和平臺資源?他認為,亟須建設極具包容性的數字貿易生態系統,以數字智能為工具,賦能中小微企業。這不僅需要技術創新、政策協同,還需要公共和私營部門的合作。 在數字化進程中,每個國家進程不同,中國一直在致力于彌合這一鴻溝。 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已全面完成,其中包含數字經濟、供應鏈互聯互通、標準技術法規與合格評定程序、中小微企業等9個新增章節,有利于雙方在新形勢下推進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將有力促進雙方產供鏈深度融合。 “這對于我們小國來說是尤為受益的,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更受益,因為我們可以獲得更多的解決方案幫助到中小企業。”老撾國家工商會主席吳迪·蘇萬納翁說,老撾98%的企業是中小企業,如果能夠幫助它們獲取數據,參與到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的進程當中,對這些中小企業以及老撾的經濟發展都有好處。這不僅可以促進數字的互聯互通,還將提升整個區域數字生態系統的發展。 世界銀行此前的研究表明,全球供應鏈參與的程度每提高1%,全球的人均收入水平將提高1%以上。 “打造更具韌性、更有活力的全球產供鏈,符合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奚國華表示,將攜手共促智能美好未來,高度重視智能時代、數據治理、社會倫理等風險挑戰,加強AI發展戰略、治理規則、技術標準等交流互鑒,積極推進AI平權,降低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等介入的門檻,不斷彌合全球智能鴻溝,讓技術之光照亮人類命運與共的文明底色。 在互鏈的世界中,國際標準對中小企業的成功至關重要。他談及,中小微企業不僅要用好標準,更應當參與到標準制定過程中,需要更加靈活、更具智能的標準制定機制,降低中小微企業的參與門檻,增強它們在國際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 世界經濟的“穩定錨”在哪里 中國仍是世界經濟的“穩定錨”。英中貿易協會主席古沛勤爵士在開幕式上表示:“擁抱中國,就意味著擁抱機遇。” 多國商會會長在這場峰會上呼吁開放合作、數智賦能之外,也強調了繼續“擁抱中國”。 中國美國商會會長何邁可在會上表示,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部分政策對中美合作產生負面影響,但美國商會希望看到中國崛起,并希望能夠參與到中國崛起的過程中。他稱,美國企業要繼續深耕中國市場。中美企業都受益于過去幾十年的貿易往來,他期待著,接下來與中國建立更好、更密切的商業關系。 “我們想和中國做更多的生意,而不是減少。”中國澳大利亞商會會長馮栢文表示,70%的澳大利亞公司將中國視為優先的投資目的地,并且其中一半企業希望在中國繼續擴大投資。 他認為,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國走在前列,尤其是在電商方面遙遙領先澳大利亞。澳大利亞跟中國合作的態度是堅定的,希望向中國學習目前落后于中國的這些方面。“在一些新的領域,中澳之間有了新的互動,信心正在回暖。” 霍飛明表示,將更果斷地鼓勵歐洲的企業與中國企業開展緊密的商業合作,加強連接。 丹麥企業在全球投資的過程中,秉承著“中國優先”策略。李曦萌表示,他們將丹麥企業引入到全球其他地方,但優先到中國。中國制造能力是最強的,位于世界前列,物流也發達。如果不運用中國的制造能力,將是丹麥企業的損失。他說:“我們在越南、墨西哥也建立了工廠,來滿足美國市場的需求,但是在越南建廠的成本很高,對于終端消費者來說不是一件好事。中國的制造如此卓越,我們為什么不用呢?真的在世界其他地方找不到替代的國家,我們為什么要轉移到其他地方呢?” 意大利中國理事基金會駐中國代表庫珀·拉斐爾·保羅表示,中國是科技領域的佼佼者,目前在發展方面處于世界頂尖水平。即便在當前的地緣政治形勢下,他對中國經濟前景依然十分看好。 他認為,在技術創新方面,歐盟和中國、美國相比,遠遠落后。歐盟決定啟動2000億歐元的資金促進技術創新,包括發展AI、計算機以及超級計算機等。歐洲非常期待與中國在這方面開展合作,意大利也期待與中國一起開展技術創新。 “產業鏈、供應鏈是世界經濟的‘血脈’,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血脈’的暢通,讓全球經濟能夠健康穩定地發展。”中國貿促會會長任鴻斌在這場峰會上表示,當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加劇,世界進入了一個新的動蕩變革時期。在這個時候,更需要全球的工商界和商協會攜手打造安全穩定、暢通高效、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國始終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公共產品的屬性,并將這件事提上了非常重要的日程。 當下的中國十分重視外資。在任鴻斌看來,中國在用自己的開放、大市場,來應對外部的挑戰。同時,中國也在利用自己的開放、完整的產業體系,給全球的企業提供確定性、穩定性。 如今,在貿易投資的基礎之上,全球應該開展全產業鏈供應鏈合作。任鴻斌說:“只有我們的產業鏈、供應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共同發展,才是最安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