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班列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探索 |
近年來,作為新絲路上的“鋼鐵駝隊”,中歐班列已逐漸成為推進新時代全面開放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增長的重要抓手。2017年以來,重慶、鄭州等地自貿區通過試點中歐班列鐵路運單融資,在供應鏈金融領域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此舉對于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和促進“一帶一路”建設有所裨益。 供應鏈金融是以真實貿易背景為基礎,以企業間基于貿易背景產生的確定性未來現金流為直接還款來源,為供應鏈企業提供一攬子金融解決方案。我國供應鏈金融的業務形態以應收賬款融資為主,以存貨、預付賬款和戰略關系融資等為輔;市場參與主體包括核心企業、物流企業、資金方、信息系統服務商四類,均可直接向小微企業提供供應鏈金融產品。 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18年中國供應鏈金融行業研究報告》,2018年我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預計為兩萬億,遠低于應收賬款和存貨規模,制約影響因素主要出現在產品供給端。由于我國供應鏈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滯后于供應鏈金融市場需求,以倉單、提單為代表的貨權單據標準化、規范性、法律效力、流通轉讓、處置程序等“基建設施”尚未形成,使供應鏈金融的健康發展成為“無本之木”。 中歐班列在供應鏈金融領域的探索 自2011年3月開行以來,中歐班列累計開行1.3萬列,覆蓋境外15個國家、49個城市。其中,2018年開行6300列,同比增長72%,促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攀升至1.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6.3%。2018年11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支持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化改革創新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38號文”),提出“支持有條件的自貿試驗區研究和探索賦予國際鐵路運單物權憑證功能,將鐵路運單作為信用證議付票據,提高國際鐵路貨運聯運水平”,將中歐班列鐵路運單融資推向新高度。 (一)運作模式。隨著中歐班列運能的提升,進出口企業要求使用鐵路運單質押融資,減少資金占壓的需求日益凸顯。但是在現行法律框架和國際規則下,鐵路運單不具備物權屬性,商業銀行無法以鐵路運單為基礎實現對在途貨物的控制權,從而使開立信用證或押匯等國際貿易結算融資業務的風險大大提高,相關企業融資難問題得不到有效緩解。重慶、成都和鄭州等地自貿區對標海運提單融資,開展中歐班列鐵路運單融資模式。 一是采用“一單制”增強鐵路運單規范性。以中歐班列運單為藍本,設定統一運單。打破前后端海洋、公路運輸中單據不統一、換單手續復雜、物流信息分割等壁壘,制定由多式聯運物流企業簽發的“一單制”提單。 二是明確“一單制”提單具有提貨權。商業銀行、多式聯運物流企業、進出口企業、鐵路口岸四方簽訂協議,明確“一單制”提單作為唯一提貨憑證,同時參照海運提單設置背面條款,約定各方權利和義務。 三是建立第三方貨物監控和外部增信機制。以大型多式聯運物流企業為主導,建立對貨物運輸、倉儲、分撥、銷售的第三方全流程監控機制,確保在途運輸貨物實時可查可控。同時,為進一步控制業務風險,由政府推動成立外部增信機構,為進出口企業授信敞口承擔差額補足擔保責任。 (二)面臨的瓶頸。法律風險。雖然國務院發布了“38號文”,但是其效力于遠低于《民法通則》,根據我國民法中的“物權法定”原則,物權只能通過法律法規授予,通過協議方式賦予鐵路運單物權屬性,約束力僅限于各方當事人,特殊情況下權責糾紛涉及協議之外的主體,則協議約定無法對抗第三人。如出口企業出現“一貨多賣”的現象,銀行無法憑鐵路運單對貨物主張權利。 動產質押和代理風險。當前,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因素影響,商業銀行風險偏好下降,由第三方物流企業簽發的“一單制”憑證對各方權責確定是否明晰、單據唯一性能否保證、對貨物情況的記載是否真實尚存疑慮。如何解決動產質押中的代理問題,確保抵押品的安全,防范第三方物流企業的道德風險是發展供應鏈金融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質押物價格波動等風險。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特性決定了銀行可能要面臨更多的市場風險,特別是貸后質押物可能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發生貨值波動,進而引發持倉風險,這也對銀行的風控技術和手段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目前,中歐班列在貸后貨值波動和違約后貨物處置方面尚欠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政策建議 (一)從完善立法角度,著力解決“拿得到”問題。防范供應鏈金融發展中的法律風險,積極推動一批區域性規則探索,通過基層部門規章和地區司法解釋賦予鐵路運單物權屬性,再由標桿性判例逐步向立法過渡,最終制定完整、專業、符合時代特征的貨權專門法案?紤]采用負面清單制擴大擔保物范圍,拓展擔保標的物種類,按照契約自由原則創新擔保形態,適應供應鏈金融發展需要。 (二)從物流監控角度,著力解決“看得住”問題。發揮物聯網技術在供應鏈金融中的基礎作用,推動物聯網先進技術與運單融資業務深度融合,讓貨物流全過程更高效、更透明。大力推進物流信息化平臺建設,整合多式聯運和國際運輸路線的物流信息資源,集成貨物、資金、單據等數據,為各方提供實時、準確、全方位的信息服務,控制供應鏈金融中的交易風險與信用風險,打造持續創造價值的物聯網科技金融生態系統。 (三)從金融供給角度,著力解決“賣得掉”問題。圍繞中歐班列業務,銀行要加強風控和電子信息化建設,設置相應的貸前、貸中、貸后風控措施和操作流程;不斷完善業務流程、表單、數據以及IT系統以適應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發展。同時,商業銀行應加強第三方物流企業的互補合作,構建“物流銀行”模式,以專業視角解決貸后貨物管控、貨值波動和違約后貨物處置等問題。政府要推動和鼓勵民營資本設立銀行、企業、物流之外的第四方平臺,為供應鏈金融提供動產拍賣流轉服務,真正解決賣得掉的問題,確保在風險可控前提下,為實體經濟提供優質的供應鏈金融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