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供應鏈金融:百寵之下待“防脖 |
無論對于銀行、商貿企業還是物流企業,供應鏈金融業務都可以說是“福星”,能夠有效地為運營方“招財進寶”。特別是大宗商品方面,憑借該商品自身的突出優勢,企業在做供應鏈金融業務時能夠贏得巨大收益。 然而,供應鏈金融業務也是一把“雙刃劍”,在給物流企業帶來豐厚收益的同時,也使其面臨著極大的風險。近日淮礦物流不能償還到期債務遭銀行起訴事件便是一個典型案例,將大宗商品供應鏈金融業務所面臨的風險集中凸顯出來。 大宗商品供應鏈金融業務具體包括哪些運營模式?運營過程中企業會面臨哪些風險?又該如何有效防范? 備受青睞 大宗商品是指可進入非零售環節的流通領域,主要用于工農業生產與消費使用的以大批量買賣為主且具有商品屬性的物質商品,如原油、煤炭、有色金屬、鐵礦石、鋼材、化工產品、易長期儲存的農產品等。 與其他商品相比,在供應鏈金融業務中,大宗商品具有明顯的優勢,具體表現在:價格波動大。大宗商品不僅可以進行現貨交易,也可以設計為期貨、期權作為金融工具進行交易;交易量大。大宗商品多是工業基礎且處于供應鏈最上游,用途廣泛,易變現;易于分級和標準化。規格明確,便于計量;易于儲存、運輸。大宗商品易于儲存、不易變質、無形損耗小、便于運輸,滿足了質押融資中便于對貨物進行監管和控制的要求。 于是,當大宗商品遇上了供應鏈金融業務,二者便碰撞出了激烈的火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大宗商品供應鏈金融業務有多種模式,如代收貨款模式、倉單質押模式、保兌倉模式、應收賬款保理模式等。無論哪一種模式,都可以為供應鏈上的業務參與方帶來巨大福音。 如在代收貨款模式下,物流企業除提供大宗商品運輸等傳統物流服務獲得物流費用外,還可以延遲支付一筆不用付息的資金。該資金可用于提供其他服務,從而獲取額外的資金收益。 倉單質押模式同樣引人矚目。在這一模式下,大宗商品提供方可以利用倉單質押向銀行貸款解決經營融資問題,實現經營規模擴大、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銀行等金融機構通過開展倉單質押業務,可以增加放貸機會,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物流企業可以利用能夠為大宗商品提供方辦理倉單質押貸款的優勢,吸引更多的企業,促進物流企業發展,獲得更多收益,提高其綜合競爭力。 正是由于諸多利好,大宗商品供應鏈金融業務成為商貿企業、物流企業、銀行等倍加青睞的對象,紛紛投身其中,將相關業務開展得如火如荼。如中儲物流、中鐵現代物流、中鐵物資、天津港等物流企業,都在大宗商品供應鏈金融業務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中國物資儲運協會會長姜超峰便向記者坦言,他非常看好我國目前的大宗商品供應鏈金融業務。“大宗商品供應鏈金融可以提高商品交易效率,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整個供應鏈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運行效率,對活躍國內大宗商品現貨流通、繁榮市場經濟、優化配置資源、振興物流產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風險多樣 盡管大宗商品供應鏈金融服務亮點頗多,但其給參與各方帶來的風險不容小覷。 由于供應鏈金融發展在我國整體還處于初級階段,存在風險與收益不對等、流動資產評估體系不完善、對信貸業務經驗不足、風險管理方法跟不上、宏觀社會配套環境不健全等諸多問題,使得物流企業在參與大宗商品供應鏈金融業務時面臨諸多風險。 經營風險 對于物流企業角度講,從事供應鏈金融業務,最主要的風險就是經營風險。不可否認,物流企業都會面臨經營方面的風險,但從事供應鏈金融服務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由于要深入客戶產銷供應鏈中提供多元化的服務,相對地擴大了經營范圍,也就增加了風險。從運輸、倉儲到與銀行、客戶供銷商的接觸,由于內部操作運營不當、質押貨物的選擇和保管不利、客戶資信度不高,以及市場環境不安全等多方面因素,導致經營風險無處不在。特別是對于從事大宗物資供應鏈金融服務的物流企業,由于大宗物資價格波動大、交易量大等自身特點,運營一旦出現問題,風險將會因此倍增。 以淮礦物流事件為例。2014年7月23日,皖江物流發布公告稱,其子公司淮礦物流由于為西林鋼鐵提供代理采購業務,而被西林鋼鐵占用2.1億元資金,出現壞賬風險。據了解,代理采購原材料業務實際上就是淮礦物流融資為西林鋼鐵墊資購買原材料,在鋼鐵行業整體不景氣、西林鋼鐵集團2014年一季度負債190億面臨破產的背景下,淮礦物流為西林鋼鐵開展了代理采購原材料業務的行為,就面臨著極大的運營風險。 法律風險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物流企業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時所面臨的法律風險主要是指合同的條款規定和對質物的所有權問題。供應鏈金融服務涉及多方主體,質物的所有權在各主體間進行流動,很可能產生所有權糾紛。另一方面,我國的《物權法》 《擔保法》 《合同法》等法律中與供應鏈金融相關的條款并不完善,因此使得物流企業在從事供應鏈金融業務時會面臨很多法律問題。 北京法大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盧潁中對此向記者分析了淮礦物流在做供應鏈金融業務時所面臨的法律風險:西林鋼鐵已經瀕臨破產,以代理采購方式購買原材料說明其資金周轉困難,一旦合同不能履行,淮礦物流就會面臨墊付資金不能收回的難題;未辦理擔保、抵押、質押,在出現合同不能履行時,將面臨不能行使擔保權的風險。這些,也是淮礦物流陷入法律糾紛的一個重要因素。 道德風險 道德風險在經濟活動中普遍存在。從供應鏈金融業務開展的全過程來看,它是一系列委托與被委托、代理與被代理的關系,是主要以信用體系為基礎的。然而,正是由于一些企業唯利是圖,不誠實守信,導致供應鏈金融業務開展過程中風險倍增,無論是銀行還是物流企業,將會因此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姜超峰對此深有感觸。他向記者分析,一些企業之所以不守信用,根源就是過度逐利,沒有底線。“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底線,做監管業務的底線就是做好服務,為需要資金的企業服好務,這個事不能好大喜功。無論是質押融資也好,保兌倉也好,都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有人把它作為目的看待,只為騙錢、騙融資,這就不是正常的發展渠道,屬于違法行為,理應受到道德的譴責和法律的制約。” 重在防范 鑒于第三方物流企業所面臨的主要風險,當企業在具體實施大宗商品供應鏈金融業務時,應該結合上述主要風險問題進行相應的管理,對癥下藥,做好風險防范。 強化監管能力 作為銀行和借款人都信任的第三方,物流企業要加強業務運營管理和內部操作規范管理來防范物流金融業務流程中可能出現的內部管理、操作風險。第三方物流企業應根據物流金融服務的不同模式,有針對性地制定嚴格的操作規范和監管程序,并指定專門的負責物流金融業務的工作人員,嚴格按照管理辦法進行操作,做到管理的程序化、規范化,杜絕因內部管理漏洞和不規范而產生的風險。 如物流企業首先要判斷借款企業是否能夠準入,要建立一套準入體系,對借款企業進行識別和評估,多方考察企業信用情況,審慎選擇合作企業;此外,物流企業還要加強對物流、資金流的監管,嚴格按監管業務流程去做,建立監管平臺,使監管可視化、智能化,從而降低操作風險。 提高風險意識 盧潁中認為,淮礦物流之所以輕易陷入糾紛,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正是由于缺乏風險防范意識。淮礦物流為西林鋼鐵開展代理采購原材料業務未進行風險評估,實施融資行為未依法辦理合法、充分的擔保、抵押、質押。風險評估可以對用資企業面臨的風險進行合理預測,避免誤判,合法、充分的擔保、抵押、質押可以在出現風險時通過變賣擔保、抵押、質押實現債權。 盧潁中建議,提高風險意識,要認識到在融資時風險無處不在,融資前必須進行了全面、深度的風險評估和調查,對用資企業進行律師盡職調查和會計師盡職調查,摸清用資企業的家底,同時結合經濟大勢進行分析,做出合理判斷;要求用資企業提供擔保、抵押、質押,擔保物、抵押物、質押物要合法、足額,一旦出現風險足以清償債務。 完善法律制度 目前,我國法律上關于供應鏈金融服務的相關條款還不完善,所以在供應鏈金融業務開展過程中,應該強化法治建設,注意彌補法律上的漏洞,依法辦事。如盡快完善我國的《物權法》 《擔保法》 《合同法》等法律中與供應鏈金融相關的條款,并修改法律中矛盾或相抵觸條款,使相關法律法規更好地指導物流金融實踐,使第三方物流企業可以在我國政策和法律體系允許的情況下開展業務。同時,應盡快建立統一的動產擔保權登記制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為商貿企業、銀行、物流企業等開展大宗商品供應鏈金融業務提供一個良好的法律環境。 對于大宗商品供應鏈金融業務未來的發展,姜超峰充滿信心。他對記者表示,目前國內經濟穩步增長,電子商務高速發展,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未來大宗商品供應鏈金融業務在規避風險的同時,也應該注重發展方向的把握。在他看來,大宗商品供應鏈金融業務今后的發展重點是,如何將電子商務、金融、物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