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金融推行中的問題 |
我國商業銀行雖在推行供應鏈金融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作為一個全新的融資模式,在實踐過程中,也產生一些共同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的創新。 一、供應鏈管理的不成熟影響了供應鏈金融推行的效率。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推行的供應鏈金融僅局限于汽車、鋼鐵、能源、電信等有限幾個行業,原因在于目前我國國內的供應鏈管理的意識普遍薄弱,成員之間關系松散且邊界模糊,核心企業對供應鏈成員的管理缺乏制度化的約束手段。在這種情況下,供應鏈融資中對核心企業的資信引入有時缺乏利益激勵,而成員企業對核心企業的歸屬感不強,也導致基于供應鏈的聲譽效應和違約成本構造起來比較困難。這種狀況不僅使得銀行可選擇開發的鏈條有限,而且也要審慎評估供應鏈內部約束機制的有效性。同時,國內銀行目前推行的供應鏈金融也僅局限于國內供應鏈,對供應鏈中的國際貿易融資延伸和整合不足。面對跨國公司的大批國內供應商和分銷商,也沒有從系統的視角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錯失了大量的業務機會。 二、我國商業銀行推行的供應鏈金融風險控制體系尚不完整。供應鏈金融是一種整體性、高技術含量的融資模式,必然需要完善的風險控制體系加以控制。我國各商業銀行推行的供應鏈金融,從業務營運的機構設置看,除個別銀行外,大部分銀行的供應鏈融資尚未獨立,風險控制的核心價值并未有效吸收。結果不僅未能充分發揮營銷的效率,反而存在較大的風險隱患,比如大多數銀行沒有形成專門的債項評級體系,沒有特別的審批通道,沒有專業化的操作平臺,缺乏針對核心企業和物流監管合作方的嚴格的管理辦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