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金融的前世今生 |
供應鏈金融 供應鏈金融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市場需求,它發端于20世紀的80年代,是由世界級企業巨頭尋求成本最小化全球性業務外包衍生出供應鏈管理概念。全球性外包活動導致的供應鏈整體融資成本問題,以及部分節點資金流瓶頸帶來的“木桶短板”效應,實際上部分抵消了分工帶來的效率優勢和接包企業勞動力“成本洼地”所帶來的最終成本節約。由此,供應鏈核心企業開始了對財務供應鏈管理的價值發現過程,國際銀行業也開展了相應的業務創新,以適應這一需求。供應鏈金融隨之漸次浮出水面,成為一項令人矚目的金融創新。 供應鏈金融是從整個供應鏈管理的角度出發,提供綜合的財務金融服務,把供應鏈上的相關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根據交易中構成的鏈條關系和行業特點設定融資方案,將資金有效注入到供應鏈上的相關企業,提供靈活運用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一種融資創新解決方案。供應鏈涵蓋了從原材料供應商到最終消費者的整個過程,要求能夠對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進行集成管理。供應鏈金融通過對一個產業供應鏈中的單個企業或上下游多個企業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促進了供應鏈核心企業及上下游配套企業產-供-銷鏈條的穩固和流轉暢順。 供應鏈金融在我國的發展繼深發展在2 0 0 6年率先推出了“供應鏈金融”的品牌之后,中信銀行、浦發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交通銀行等各家商業銀行,甚至包括四大國有銀行都已涉足于此,許多銀行也獲得了顯著的成效。從實踐中來看,盡管各商業銀行推出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基本類似,但各行從本行的實際出發,從不同的角度來推行供應鏈金融,并形成了各自的品牌。 在傳統的貿易融資中,金融機構只針對單一企業進行信用風險評估并據此做出是否授信的決策,而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下,銀行更加關注的是申貸企業的真實貿易背景、歷史信譽狀況,而不僅是財務指標。這樣,一些因財務指標不達標而難以融資的中小企業,就可以憑借交易真實的單筆業務來獲得貸款,滿足其資金需求。并且銀行通過資金的封閉式運作,確保每筆真實業務發生后的資金回籠,以達到控制貸款風險的目的。 推行供應鏈金融還可以增強中小商業銀行的競爭力,提高收益。第一,商業銀行為供應鏈中的中小企業融資可以帶來銀行表內業務或表外業務的收益,另外,商業銀行還可以向中小企業提供相關的財務顧問和信息咨詢等中間業務。第二,雖然商業銀行不是為核心企業提供融資,但是核心企業的信用介入其與商業銀行之間的戰略伙伴關系都可能給銀行帶來潛在的收益。如一些信用捆綁技術為了控制信貸資金從分銷商到核心企業的流動,要求核心企業必須在主辦銀行開立結算賬戶,這為銀行帶來了潛在的存款派生收益。 |